中國改革報:科技擔綱 儲糧保糧好戲連臺
2014年12月03日 【字號:

  在河北省清苑國家糧食儲備庫的示范庫里,原本散放在地面的通風地壟全部嵌入兩側墻體,糧庫整潔干凈而明亮。儲備庫主任季振江感慨地說:“這個庫采用了‘四合一’新技術,改變了以往縱向的通風方式,再加上改良的藥劑、先進的監測手段,糧食安全將更加有保障?!?/P>

  研究顯示,采用新技術后,每年出庫糧食的損失(包括水分損失)將由原來的0.7%~0.8%下降到0.1%~0.2%,保管成本由常規的1.5元/噸降為0.4元/噸。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國家糧食局大力實施科技興糧工程,全面提高科技對糧食行業發展的支撐能力,科技保糧效果顯著?!八暮弦弧毙录夹g的推廣應用,使糧食的宜存率從70%提高到99%;26個省開展的“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中,817萬套農戶儲糧新裝具每年為農民減少產后損失90萬噸,增收20多億元。

  在新的1000億斤倉儲設施建設中,“四合一”新技術、物聯網、節能環保以及高效裝卸輸送等糧食倉儲升級技術都將得到應用,屆時一批更高標準的糧食儲備示范庫將在各地和央企建成。

  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加

  2010年,糧食儲備“四合一”儲糧新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技術首創集智能糧情檢測、低劑量環流熏蒸、智能通風和高效谷物冷卻四項技術為一體,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提出了抗性害蟲治理和低溫儲糧的新方法,系統地解決了我國儲備糧防霉保鮮、抗性害蟲治理和降耗減排等諸多“老大難”問題。

  近年來,我國糧食科技創新投入明顯增加?!笆晃濉逼陂g糧食科技總投入6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7億元?!笆濉鼻?年,中央財政糧食科技項目投入超8億元,帶動各類創新資金達到50多億元。由糧食科研機構、高校和大型企業共同組建了糧食儲運、玉米小麥稻谷深加工及糧油加工裝備等5個糧食產后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糧食局建立了14個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局重點實驗室,資助建設了36個省級質檢中心,并先后開展了“儲備糧減損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數字化糧食物流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等8項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33項課題,全行業共有559項科技成果通過驗收評審鑒定,16項糧食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發明獎。

  據了解,推廣部門根據不同情況,在科技示范體系上做了不同梯次的規劃:有基層的“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即依托地方科研機構和基層糧庫,建立農村糧食產后科技服務示范體系;有致力于各地糧庫功能提升的“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工程,通過普及推廣儲糧“四合一”技術,大幅提高信息化技術覆蓋。

  科技成果的推廣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技術創新在減損降耗的同時還推動了節能減排。以新升級的“四合一”倉儲技術為例,糧庫通風方式的改善,使得冷熱交換效率提升約40%。在充氮氣調方面,通過采用系統膜分離空氣制氮技術,減少了對氮氣的需求,從而降低了對相關能源的需求。

  如今,科技創新與推廣在糧食產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強調:“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大潛力在科技,根本出路在科技?!?/P>

  糧食安全靠科技支撐

  在裝滿約有兩層樓高小麥的清苑國家糧食儲備庫示范庫頂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糧食儲運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曹陽一邊查看糧食的密封狀況,一邊介紹說:“這是今年新入庫的糧食,改進后的橫向通風減少了每次給散裝糧食掀膜又覆膜造成的水分損失和低溫損失,也讓防變質藥物的噴灑、熏蒸變得更為均勻、快速,讓各個部分的糧食都穿上了‘防護衣’,從而大幅減輕了霉菌和病蟲害,防變質藥物本身也在科研支持下更加安全環保?!?/P>

  “以前每年冬季給倉庫通風時,由于是自下而上的通風方向,必須先揭下覆蓋在糧食表面起密封作用的薄膜,通完風后再重新覆一層膜?!鼻逶穱壹Z食儲備庫示范庫經理張文龍說,按照糧食從進倉到出倉儲最長4年的周期來算,一個周期至少要靠人工掀膜、通風后再覆膜4次;改善通風方式后,只需要在開始倉儲通風時蓋上薄膜,在糧食運出倉庫時掀掉薄膜即可,整個倉儲周期只需操作一次。而且,新技術噴灑藥物比人工操作更為均勻,也減少了保糧人的勞動風險。

  曹陽坦言,老百姓要吃上新鮮糧食,還是得靠科技支撐。如果糧食儲存不當,不僅會導致發霉變質,還可能產生毒素。這樣的糧食如果流通到市場上,就為消費者埋下了健康隱患。

  優良的儲藏技術有力地保障著糧食安全?!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將糧油產后減損及綠色儲運技術與設施技術研究開發列入農業領域優先主題之一。

  位于國家糧食安全第一線的儲糧庫,正在從早年保證購銷平衡向保證糧食品質綠色安全方向轉變。國家制定的“五年規劃”中對糧食科技階段性主題的規劃就是很好的說明:“十一五”重點解決“減損降耗”,“十二五”突出“保質安全”,“十三五”突破的方向則是“綠色健康和環保智慧”。

  儲糧科技在提升運輸效率上也有顯著作用。當前高大平房型糧倉占我國倉容量的85%,普遍存在著進出倉庫機械化程度低的問題,解決高大平房倉糧食進出效率低一直是研究的重點方向。

  據曹陽計算,一個5000噸倉的糧食需要100輛大型卡車去運輸,如果進出效率提升,可為企業節省不少運糧時間。季振江估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采用新技術后,糧食進出效率可在原有基礎上提升1/3;若設備整體更新,效率可能提高1倍。

  數字糧庫為監管“撐腰”

  近年來,科技創新對糧食儲藏狀況的監測一直走在前面,儲運監管物聯網技術開發與示范為數字糧庫建設、“智慧糧食”以及流通的高效監管打下了基礎。

  “新技術可對糧庫的溫度、濕度和糧食水分進行實時監測,并可通過網絡直觀顯示?!奔菊窠钢謾C說,“以后無論走到哪里,只要登錄相應的網絡,就能隨時看到糧庫的溫、濕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P>

  未來,“智慧糧食”將走得更遠?!爸腔奂Z食”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空間地理和遙感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糧情監測、預測預警和服務管理精細化、智慧化的動態信息生態系統。它可以為政府部門、市場主體等提供及時全面的信息服務,實現糧食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讓糧食工作的情況更透明、監管更到位、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科學。

  記者了解到,“智慧糧食”第一批次啟動的項目主要包括糧食供需平衡預測、糧食庫存監管、為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和種糧直補提供基礎數據、糧食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等。目前作為基礎工作的“庫存糧食識別代碼系統”試點正在推進。

  據介紹,庫存糧食識別代碼是以糧食最小儲存單元貨位為基本單位,創新性地對散裝糧食進行編碼,記錄從收購入庫形成穩定貨位到出庫進入加工環節的全程流通情況。庫存識別代碼及其關聯的庫存信息、收購信息、質量信息通過統計渠道上傳進入到國家“智慧糧食”的大數據資源池,同時在糧食流通過程中實行“碼隨糧走”,在糧食實物流轉中實現代碼隨著交易合同和質量文書關聯下傳,為糧食物流所匹配的信息流建立了追蹤標記。

  據了解,目前該工程已經在13個?。▍^)和三大央企的1000多家企業進行試點。中儲糧總公司以及黑龍江、江蘇、深圳糧食集團等部門、地方和單位承擔的“糧食儲運監管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已經建成了47個物聯網技術應用庫點。

  在加快科研體系建設的同時,科研成果推廣同樣成為備受關注的環節。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吳子丹在全國糧食科技創新大會上透露,目前糧食科技的推廣依舊不足,糧食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產學研脫節等“最后一公里”難題亟待通過技術集成示范、培訓、展示和交流等方法破解。

  吳子丹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數字糧庫升級改造進度,實現糧食收購、倉儲、物流、加工、交易等環節的集約化和精細化管理;從數據采集、標識、交換及制度等方面建立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全國和省級平臺的建設,通過強化數據挖掘、可視化、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糧情信息智能化分析和服務能力。

來源:《中國改革報》

來源:
国产AV资源高清一区二区